一年要‘烧’4亿只鸭子?

2020-03-10 00:00

 北京烤鸭驰名国内外,年加工消费量超过1亿只;广东、广西的烧鸭深受消费者喜欢,一年要“烧”掉4亿只;南京人最爱之一盐水鸭年产量超过4亿只;四川、重庆、江西三省市居民的卤鸭、板鸭类食品消费量每年超过7亿只……

  肉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畜禽产业之一。当前,对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需求正在倒逼肉鸭产业技术发生巨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肉鸭绿色发展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团队直面产业问题,协同攻关,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支撑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产业技术待更新

  “2018年,我国肉鸭出栏量达到36.81亿只,鸭肉年产量达到792万吨,是仅次于猪肉、鸡肉的第三大肉类产品,约占家禽肉类生产总量的35%、肉类总量的9.3%。我国肉鸭产业初级产品的总产值超过1180亿元。”

  在中国农科院联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政府在献县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烤鸭产业高峰论坛暨肉鸭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上,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牧医所)研究员、“肉鸭绿色发展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科学家侯水生用一组数据说明了肉鸭产业的重要性。

  肉鸭不仅是我国居民优质动物性蛋白营养的主要来源,为保障肉类供应和食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我国“三农”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我国肉鸭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肉鸭产业绿色发展必须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

  首先,肉鸭品种如何满足多元化鸭肉市场消费需求?烤鸭需要高皮脂率肉鸭品种,烧鸭需要皮脂率适中的肉鸭品种,盐水鸭、酱鸭、卤鸭食品需要低皮脂率、高瘦肉率的肉鸭品种,分割鸭需要高胸肉率的肉鸭品种。侯水生表示,鸭肉品质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限制了产业发展。

  此外,我国肉鸭品种单一且被引进品种垄断,企业引种成本极高。即便如此,目前引进的肉鸭品种的抗热应激、抗病性仍较差。

  其二,传统的肉鸭饲养方式落后,饲料浪费多、疫病防控难,有的养殖户在兽药使用上还难以完全控制。再次,粪污资源化处理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养殖污染严重。

  因此,加快肉鸭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科学家和肉鸭生产者面前现实而又紧迫的重要课题。